大沽化工厂的巧匠
建厂初期,大沽工场(后来的大沽化工厂)技术工人较少,只有从各地招来的青工(占工人的70%)。听我父亲孙维忠介绍,这些工人文化水平低,对机械加工、设备安装等都不熟悉、不熟练,理论知识又少,在生产与维修上出现过很多问题。比如,化工工人在维修设备或者进行机加工时,都得听从日本技术员的指导,但工人们对所做的工作并不熟悉,在检修后又经常返工,容易造成生产中多次“停车”。
比如在安装氯气管道接头时,需要用石棉垫圈或橡胶垫圈。那时候没有这些材料,所以用石棉绳绕上两圈来代替,安装后开通氯气时又严重漏气,无法再生产,又要停下来。这时钳工王金铭(从大沽船坞来的)看到此情况,也是用石棉绳,编织了一个圈型石棉垫,涂上沥青油,再拧紧接头,经这么一安装,开通氯气后就不泄漏了。由于这种维修方法简单又方便,工人们又学到一招。在此后的生产维修中,工人们都用此方法替代胶垫,解决了日常生产中的实际问题。
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,大沽化工厂从苏联进口了两套冷冻机,经运行一段时间需要进行维修。当时工人们面临着既无技术又无备件的窘境,怎么办呢?那时就是靠这些技术工人自己动手制造出需要的备品备件,使这批冷冻机又使用了三十多年。如果当时制造不出备件来,企业就要付出较大的费用,否则就会影响正常生产的运行,甚至会造成设备提前报废。
在焊工方面,过去的银焊、铅焊、铜焊都要从外厂请技术师傅来帮助加工。当时有一位张玉璞师傅(八级焊工)擅长银焊、铅焊与铜焊等高精度焊接。这样一来,为大沽化工厂就地解决了不少难题,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徒弟,为企业在电气焊技术发展上作出了贡献。
在上世纪50年代,大沽化工厂生产使用专抽送氯气用的纳氏泵,是化工生产过程中最易损坏的设备,过去都从锦西机械厂购买,损坏了零部件就无法修理。这种泵件需要铸造、机加工以及钳工组装调试,其技术要求很严格,否则对生产的正常运行有很大的影响。那时,张玉树(八级钳工)就针对实际情况,采用一条龙工作方法。首先从放木样模型着手,铸造出合格的铁毛坯件,然后放到车床上进行机加工,最后由张师傅带领的钳工组装成纳氏泵。由于精心加工、精心组装,确保了纳氏泵实现安全制造、检修和运行,保证了氯气的正常输送,提高了烧碱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。
1960年,氯气气化器因温度过高常发生爆炸。为防止气化器压力过高,从锦西购买了防爆片,用上之后仍经常爆炸且造成氯气泄漏,既影响安全生产又污染环境。这时张玉树听此情况后,自己动手用铅合金做成新的防爆片,经过多次试验,确保了该氯气气化器的安全正常运行。
由于大沽化工厂大型设备较多,工人一般要自己维修,需要更换的零部件就由工人们来加工,大型设备的机械加工则要到外地进行。比如直径1800毫米的离心机大轴和五金瓦,在运转一定时间后,就需要对机械进行检修。当时工厂又无大型机加工设备,他们就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来解决。那时只有一台两米长的老式皮带机床,工人们用人工倒换皮带的方式,来改换车头箱的转速。如加工或修理离心机大轴时困难较大,这些老师傅就改变刀架,采用加长车床床面的办法,保证了离心机的高质量检修。另外,进行大型蒸发汽箱进出口法兰检修时,当时无大型立式车床,怎么办?他们就采取移动延长刀架的方法,使一些大型零部件得到机加工,解决了检修上的困难。
所以,来到大沽化工厂的技术工人在1951年评工资等级时,多数被评为七至八级工(最高工资等级为八级,化工工人最高为七级)。